京东十年记
从收到入司周年提醒到519老员工日,转眼已经过去大半年,作为一名新晋“超级大佬”,想想还是写点啥,写到哪算哪吧。
缘起
和京东的缘分始于2011年11月,那年的双十一也被戏称为超级光棍节,或者叫神棍节,对于广大单身青年来说,也算是一桩百年一遇的盛事。在阿里和京东等电商的火爆加持下,双十一也逐渐成为中国人每年一度的购物狂欢活动。
来京东之前,我就职于宇信易诚,当时中国头部的银行业IT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。那会儿参加一个网上银行项目,现场是在北京一家农信背景的银行。项目组工作氛围很好,小伙伴们也都很逗逼,办公室里经常响起欢乐的笑声,加上整体工作压力没那么大,下班后经常搞几把CS联机对战,项目负责人还搭建了一个大菠萝的私服,没事儿就刷刷刷,玩得不亦乐乎。总的来说,那段日子还是很欢乐的。
然而时间一久也就觉得心慌,感觉技术学不到什么,薪资也不算多,有点浪费时间。刚好有同学在互联网公司,经常给我们安利,像宽松的工作氛围,丰厚的酬福利,能接触到前沿的技术等,所以就特别想去一家互联网公司。想好之后咱说干就干,开始刷各种面试题,那段时间CS活动也不怎么参加了。
就这样准备了一个多月,自我感觉差不多了,就开始投递简历,基本上都是瞄准互联网公司去投的,像阿里,百度,去哪儿网和京东等。那年印象比较深的面试主要是阿里和京东,阿里是去杭州面的,往返机票全部报销,不过最终折戟在HR第三面,不知道是不是跳槽比较频繁的原因。京东面试是在北辰世纪中心,一共面了三轮,从下午四点面到晚上七点,面完感觉人已经有点虚脱。好在面试结果也很快,没过几天HR就电话通知入职,由于当时手头待交接事情比较多,而且自己也想好好休整一下,差不多一个月后才去办理了入职手续。
就这样,我的京东生涯正式启航,一直持续至今。在京东这些年,按照工作内容和职责角色的变化,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
- 第一阶段,隶属于京东商城,负责和参与在线支付相关的系统研发,如收银台,支付任务,支付路由,支付渠道等等。期间参加了京东生涯中的第一次618备战活动,印象非常深刻
- 第二阶段,随部门整体转入京东金融,开始带项目。作为项目PO带领项目成员完成保险理财业务等相关系统的开发。15年参加“小白理财”项目,该项目获得了当年的“CEO特别奖”,生涯第一次站上领奖台
- 第三阶段,公司向数字科技转型,我也从个人贡献者向团队贡献者转变,开始带团队,中间管理过两个部门。负责的业务研发领域包括保险理财,养老保障,银行理财,黄金积存金,股票,期货等
就这样,日子周而复始,时间在不经意间中流逝,转眼一晃就已十年。回想起刚加入京东的那些点滴,感觉似乎就发生在昨天。京东也从刚入职时的两万多人发展到现在的将近四十万人,而我也伴随着京东的成长,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变成了一个逐渐发福的中年人。这一路走来,从各位优秀的领导和同事身上学到很多,自己也积累了一些小小的体悟,在这个颇有纪念意义的日子,拣几条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说道说道:
-
差异化思维
-
看待技术的方式
-
对管理的理解
-
努力和选择的关系
-
如何看待职业生涯
差异化思维
正如西谚所说,“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”,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充满了差异化和多样性,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,我们要先建立起这个基础概念。
具体在工作中,差异化反映在方方面面,包括人和事,比如思维和行为差异等等。举个例子,研发日常沟通交流最多的就是产品,然而经常会出现研发和产品之间在互相撕逼,讨论需求的时候,产品说研发不懂用户,研发说产品没有逻辑,总之是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谁也无法说服谁。
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常见的思维差异,产品比较感性,研发比较理性,产品注重感受,研发注重逻辑,大家都在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下去思考,得出的观点和结论可能就完全不同,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争议。为了避免这种牵扯精力的内耗,不妨多用差异化的思维模式去思考,认清差异的本质,尊重彼此的观点和结论,求同存异,努力找到共赢的平衡点。
另外,差异化同时也意味着多样性,也就意味着独特的优势或劣势,应善于利用差异化思维模式,去发掘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优势,弥补自己的劣势,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,获得更大发展。
看待技术的方式
作为一名软件开发工程师,技术是安身立命之本,崇尚技术更是一种发自本能的热忱。
很多时候,我们热衷于追求技术热点,从这个语言追到那个语言,从这个框架追到那个框架,从这个工具追到那个工具,如此循环往复,乐此不疲。当然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,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,如果不去顺应技术发展趋势,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库,很有可能就落后于时代了。
但从企业角度讲,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互联网企业,都有其自身核心业务模式,比如电商和互联网金融。只有将技术和业务深度结合起来,通过技术提升业务运营效率,促进业务模式创新,助推业务加速发展,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业务收入,保证企业的良好运转和发展壮大。而当业务规模扩大后,又反向推动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,以支撑业务的未来增长。
所以,追寻技术本身不是终点,而是看如何运用它带来价值。
对管理的理解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成长路径,以研发为例,到了一定阶段后,也会成长为研发Leader或Manager。先说下Leader和Manager都需要做什么吧。
Leader,带几个人一起做项目,解决项目过程中的各种问题。对外和产品、运营密切沟通,项目前期做好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,对内带领项目组成员做好系统设计,做好项目任务拆解,明确责任分工,确保排期内按时交付。既要做系统设计,又是核心研发,碰到疑难问题也得重点攻坚,事事冲锋在前,几乎就是全能型选手。
Manager,负责一个部门,相当于一个大家长。做为技术管理者,最重要的是做好部门战略承接和目标拆解,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。主要精力用在思考团队的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,另外还要抽出一部分时间做非技术性事务,比如每季度绩效指标设定,季度绩效打分,写晋升评语,日常的一对一沟通和辅导等等,而不能像之前做项目Leader那样,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扣技术细节上。
在我看来,管理最核心的本质其实就是解决问题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我们要建立团队,做好战略承接和拆解,完成职责授权和任务分配,用经营性思维去运作团队,培养关键人才,提高团队执行效率,最终实现组织目标。
当然,我的管理经验比较有限,被管理的经验倒是挺丰富的,以上只是个人感悟。
努力和选择的关系
努力和选择哪个更重要?毫无疑问,大多数人都会回答选择比努力更重要。从比较的角度讲,这个回答似乎并没有问题,但是其实努力和选择是两个维度,应该结合起来看。
我们经常被教育“努力就有回报”,然而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,还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。长者曾经说过,“一个人的成功,要靠个人的奋斗,当然历史的进程也是很重要的”。正是因为背后有着社会大环境的推动,才有了“努力就能成功”的事实基础。在这个基础之上,努力只是决定了我们发展的下限,决定上限的主要看个人禀赋和外部资源加持。
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这些年,一夜暴富的案例不胜枚举,所以人们常说“风来了,猪都能飞上天”。然而经常被忽略的一点是,怎样才能选择好赛道并判断有风来呢?除了少数误打误撞的幸运儿,大部分人还是需要经过努力的钻研和分析,才能给出一个相对靠谱些的决策选择。
打个比方,如果我们的人生是一艘船,那么努力就是桨,必须勤划不辍,否则不进则退。选择是帆,只有选择正确的方向,这样我们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。
所以,单纯强调努力,就无视了方向的重要性,可只强调选择,最后难免又陷入“一命二运三风水”的论调。努力和选择相辅相承,努力是基础,选择是方向,二者缺一不可。
如何看待职业生涯
上高中那会儿,互联网热潮刚兴起,街上大大小小的网吧也慢慢冒出来,学校也开设了计算机课,其实就是教大家Word和Excel这些日常办公软件的使用。那时候周末经常去街上的新华书店看书,自从发现有《程序员》杂志后,像发现宝藏一样,有时候还会带个小本子,把上面介绍的有意思的电脑技巧抄起来,再去网吧电脑上操作起来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高考填报志愿,果断选择了计算机软件专业。记得当时填报完后去姨姥爷家做客,吃饭的时候老人家问为啥报这个专业,我当时想也没想就说,因为计算机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。现在回过头看,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,人们的思维、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,像电商,移动支付的出现,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美好。
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,让我有机会进入到这个行业,虽然很希望能像王大锤一样“升职加薪,当上总经理,出任CEO,迎娶白富美,走向人生巅峰”,但终归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,能走多远还要看自己的努力程度、个人禀赋和方向选择,以及一点点运气。所以,希望我们都能带着兴趣去工作,去尝试更多不同的领域,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,实现自己的价值,获得更多回报,快乐工作,快乐生活。
写在最后
很庆幸能加入到这个伟大的行业,在这波澜壮阔的信息化浪潮中,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、参与者和创造者。
很庆幸能加入到这家伟大的公司,有幸遇到这么多优秀的领导和同事,你们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,我始终铭记于心,感谢,感恩。
下一个十年已然开启,希望我们都保持初心,继续砥砺前行,未来终可期。